ELLE 3月号封面之星 刘俊谦   FREE TO BE 随心自由


《ELLE》3月号封面之星—刘俊谦。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演员刘俊谦,凭藉细腻深刻的演技,在港台影视圈掀起热潮。本次专访中,他与我们分享从剧场到影视的心路历程、在角色中寻找自我对话的过程,甚至坦言自己正踏上创作之路,尝试以编剧身份书写属於自己的故事。刘俊谦难得展露真实个性,谈及对演员工作的感悟:「演戏不只是诠释角色,更是一趟自我探索的旅程。」无论是《幻爱》中的自卑共鸣,还是《九龙城寨之围城》的热血激昂,他在每一个角色中找到与自己的连结,并学会与内心对话。

  近两年在港台演艺圈掀起不小的涟漪,成了观众与媒体人见人爱的宠儿。「其实以前演戏是我的兴趣,喜欢嘛!现在已经演了10多年,慢慢地演员成了我的工作,很难比较喜欢哪种类型形式,有戏拍已经挺好的了。」从不自诩是天赋型演员的他,时间与努力替他证明了一切,「自己算变得蛮有信心的,很幸运也很感谢被发现。」连声载道满满感恩的他,尽管在跨过30门槛後才初尝红红火火斐然成绩,但伴随着人气带来的名利光环,「我觉得是好坏参半,好的地方是找我演出的机会变多了,但是我性格关系,很多时候还是不太习惯人多被注视的氛围。」

  个性淡然为人低调率直的刘俊谦,在褪去不用扮演他人的镜头窥探,最喜欢处在隐密自适的环境。几个月前,刚结束电影《寒战1994》、《寒战1995》与首部古装片《长安的荔枝》连续拍摄後,他难得在忙碌演戏的间隙里有了一小段休息空档,笑说当自己不在片场时,就是在前往海边的路上,「看着波浪的流动,会有种很放松的心情;不管脑子有多少烦恼,看见大海的那刻,疲累的心就开阔了起来。 突然间也想说我这麽喜欢海,那来学一下冲浪,结果整个爱上。」自小就是游泳健将的他,在浪花间找到自我声音,正如这段演艺路,他没有急於求成,反倒像他爱上冲浪一般,愿意与浪潮共舞,哪怕偶尔被拍打,也不失那份对於表演热爱的真诚执着,落水了再站起来就好,在海流动的力量中,万变浪漫心态。

  内向I人的E面,意外开启表演人生

  「那时候什麽都不懂,只有相信。」刘俊谦回想起高中就读香港体艺中学,以运动员和体育老师为职志,不过却在中二时因膝盖受伤而陷入无法运动的低潮,而在因缘际会下加入戏剧社团,有了人生第一次登上舞台参与戏剧比赛的经验,和同学们共同创作,「我们自己写剧本、排练,到最後上台演出。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不会演戏的我,一站在舞台上,忽然就流下一滴眼泪。」这是他与戏剧初次心动的连结,「可能是那一刻完全的相信,让毫无演戏技巧的我只有纯粹的感受,好像通过表演、通过戏剧,可以表达

  到许多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东西。」第一次感知到演戏的魔力,兴起想当演员的念头,从那之後,表演成为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存在。刘俊谦中学毕业後当了模特儿一阵子,便至香港演艺学院主修表演,开始参演舞台剧,从剧场汲取了最紮实的表演根基,导演陈曙曦和陈炳钊则是戏剧路上启蒙他演戏的两盏明灯,2016年即以《前度》引起关注,2017年再凭《天边外》获得第9届香港小剧场奖最佳男主角。他坦言,剧场演出带给他的挑战与启发远超过想像,「比起影视,舞台剧对於演员表演的难度多很多,是没有重来和停顿的直接现场演出,一镜到底,每一秒都必须全神贯注,剧场演员比重就很大,需要很多不同的技术,没有逃避的空间,都需由演员来作为观众与角色间的桥梁,而非单纯的诠释者。」

  从舞台走向影视,刘俊谦深知两者差异,「剧场演员需要掌握全场目光,至於电影我认为是导演的世界和视角,演员只是其中一个齿轮。」舞台剧需要放大一切,影视镜头前反而是要隐藏技巧,不要让观众看出演技痕迹,要用最自然的状态去揣摩角色,「最好的表演,是看不出你在表演」,这也是他至今尚在磨练的戏功。

  角色是自我对话的镜子,也是出口

  「表演是帮助我认识自己的过程。」对刘俊谦来说,每个角色都是一次次与自己深谈的机会。提到这些年演绎的角色影响他最深的是初登大银幕即被提名金马奖最佳新演员,30岁时第一次演出的电影《幻爱》,「那时我与饰演患有思觉失调症的小学老师李志乐,价值观很像,产生一样自卑的强烈共鸣,也很不喜欢自己。」INFP的他在多部戏剧洗礼下,从角色身上学习到正视人生课题,「现在的我活得比较自在,远离外界无谓的评论与杂乱的声音,不在乎别人看待自己的目光,专注自我的内心。」在港片《九龙城寨之围城》,刘俊谦饰演的城寨四少「信一」则释放了他内心隐藏的热血与暴力感,「外表看似柔和的我,其实心中有股炽热冲动的反差,想为自己、为身边的人、为这世界奋力一搏。或许是长大了,很难再有那种青春年少热血的宣泄渠道,但拍摄这部片时,那股想冲的激情刚好得以发泄。」一个柔情如水,一个锋利如刃,这两个角色彷佛是他天秤座性格中看似矛盾却共存的两面,正如他形容现在的自己是冷静与热情并存,老灵魂与童心各半的组成。

  然而角色不只是演出工作,更像是一趟趟心灵的探险。尤其是即将在台上映的心理惊悚片《赎梦》,刘俊谦演绎一名背负秘密的精神科医生「文思豪」,与导演兼编剧和主演病患的张家辉,「透过梦境探讨人心深处的秘密,来面对现实生活中不愿直视的创伤,慢慢层层剥开、解开结,救赎伤痕累累的心灵。」在演出过程中,他也反思到人性中避而不谈的阴影与面对的勇气,「有些伤,时间久了会变成结,你不放过它,其实是没放过自己。」他直言,当角色变成了镜子,映照出自己尚未厘清的情绪时,抽离反而比投入更难。「演员的工作就是伴随着付出的代价,有时候没办法解决,只能让时间带你走出来;可能现在我处理不了,到了几年之後或许会比较懂得跳进跳出,时间终会解答一切。」

  写自己的故事,相信心的指引

  回首这些年在各种不同类型戏剧中闯荡,刘俊谦深感自己跟台湾有一种很深的缘分,2012年即於台北艺术大学主修现代舞3个月;疫情期间,2022年受到电影《小晓》邀约演出,飞来台湾从零开始,一人独留下来拍戏。过了1、2年之後,他相继在台拍摄的戏剧作品《此时此刻》、《谁是被害者2》都陆续上线播出,收获台湾观众好口碑,「如今回头看,那是我人生中很值得骄傲的一段路。」他以一双专注神情涌动着思绪悠悠地说自己以外地来的新演员身份,被这片土地的人重新接受,「温暖接住了我,觉得我和我的经纪人都挺棒的!」

  演戏十多年来,刘俊谦从摸索到熟悉,从怀疑到笃定,每个角色都是他和自己对话的方式,也是理解世界的一扇窗。「机会有时候不是说你有多努力就能得到。何况一部电影、一档戏就是很奇妙,有它的生命,可以走到多远、碰到怎样的观众、去到什麽地方,都有属於它自己的命。」他感触良多地说现在准备戏剧演出时,会对角色有基本解析後,就尽量带着放松的心情去片场,让心不要太满,这样去到拍摄现场,看到导演、对手演员或是场景,才会有更多新灵感,让内心有多一点的空间能吸收,如同合作过的古天乐、刘德华、吴彦祖等等前辈们,「专注认真去对待自己演员的工作,好好把故事讲好!」

  只是现今已获得不少肯定与掌声的刘俊谦却坦言常对生命感到无力,「演员是很被动的被选择,演戏有时像是在服务编剧,或为导演讲故事,但不一定与自己有很大的连结。」因为这种等待的不安,令他感悟到要坦诚面对当下的自己,改变了他对表演享受的点,「从渴望被认同到现在追求自由自在的感觉」,刘俊谦愿能在表演里不要批判自我太严重,好与不好没关系,「用直觉去感受去表演,放开心胸享受,犯错就犯错,不要被外在声音左右。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心,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它会告诉你应该如何走。」

  不只是被动演员,而是主动创作

  这份自我觉醒,也驱使他在近几年提笔写剧本,「单纯因为我热爱创作这件事。」来让自己除了能以演员的角度,把一些现实当中难以道述的情绪或故事,透过表演去给予很有精神力量的声音,为他们发声之外。刘俊谦更想藉此写下属於自己的故事,「今年36岁了,不要再被动地去等待,尝试主动一点为身边的人和自己去努力。在往後的日子希望能够在创作上更努力,多向外寻求合作机会,并期盼集结一些力量,创造不同的故事,哪怕最後失败了,也要把心里想说的故事写出来。」这是他想要去拚的一种心态转换,「创作是自己给自己机会,也是找回自由的方法。」他说:「我常常会觉得我们现在这一辈演员,要走出自己的路,我们有我们这一代的命运,要写下自己的故事,创造自己的价值。」

  找到与自卑和解途径的他,不再焦虑得奖与否、红不红,也不试图追求自己在演艺圈的存在为何。以演员为本业、以创作为养分的他,诚实面对每一刻表演,既能在角色里燃烧激情,也能在现实中悄悄沉淀。选择在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节奏,私下的刘俊谦,知足於简单生活,喜欢运动、爬山、看海,有时也会在家发呆放空,在戏剧与日常间的界线持续找寻平衡,梦想能去环游世界的他,对未来,「我没有想要成为谁,只想成为我自己!」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演,为自己而写,走出专属於自己的人生剧本。

最近文章